元氣森林最大的競品竟是7-Eleven便利店?渠道的進擊,拆解真實的流量邏輯

元氣森林最大的競品竟是7-Eleven便利店?渠道的進擊,拆解真實的流量邏輯
元氣森林作爲褒貶不一的飲料新秀,最新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40億,更是在小紅書上火的一塌糊塗,成爲年輕人新寵。當然,它的競品也沒閑着,喜茶也推出了對标元氣森林的0糖0脂喜小茶汽水,賣了好幾年的東方樹葉也大張旗鼓地把自己的賣點改成了“0糖0脂0卡“,還有不少對手在暗處較勁。
 
當我看到一份購物分享,便釋然了,原來元氣森林最大的競品不是領域内的,而是渠道端的7-Eleven便利店!
 
何出此言?這個感慨源于我看到的一則分享:
 
截圖來自微信公衆号:女甘地隻缺台織布機
 
7-Eleven也推出了自己生産的無糖飲料!劃重點:口味比元氣森林好,另外還要比元氣森林便宜!
 
渠道已經不再是之前默默爲人作嫁的配角,這個往日任勞任怨的男二号收起了殷勤,開始興風作浪了!品牌商的競品不隻是領域内的品牌,更強勁的對手是一直唇齒相依的渠道!
 
從渠道與産品的共生關系說起
今天我們依然從傳統營銷的4P開始,産品(product)、 價格(price)、 渠道(place) 、促銷(promotion),這四個概念彼此相伴相生,滲透交融。渠道和産品這兩個P,之間存在什麽關聯呢?
 
首先肯定是相互依存。沒有産品,渠道失去存在意義;沒有渠道,産品無法完成到達用戶手中。毫無疑問,在場景思維的框架下,這是一種較爲和諧的共生關系。
 
渠道的存在形态也是多種多樣。用戶思維熟悉的渠道大多是終端類型,也就是産品到達用戶手中之前的“最後一公裏”。比如大型商超、便利店、電商網站、專賣店等。這些終端直接接觸用戶,甚至以自身形象塑造用戶對産品的印象。
 
很多時候,産品與渠道的“關系”并不對等,甚至不免出現失衡。産品稀缺或占優勢時,就會出現渠道端的“卑躬屈膝”,比如茅台,經銷商在上貨時基本需要先款後貨;
而在渠道強悍專業時,品牌方就會受到限制,比如很多新産品的渠道鋪設,都需要與渠道方進行溝通,最常見的就是忙不叠推廣新品的銷售人員。這一點在下沉市場體現得尤爲明顯,尤其是母嬰行業,三四線城市的母嬰店十分下沉,若要更好地觸達終端,品牌要培養自己的銷售團隊與各地區的小型B端建立合作關系,完成消費者觸達。
 
而現在,随着流量思維的轉換,渠道已經不僅僅承擔着“觸達”這一基礎職能了,它更像是一個流量的收集器,品牌通過它來觸達消費者,渠道端賺取的差價相當于這部分消費者的流量費用。
 
流量思維讓渠道與品牌的關系更有意味,這是一種強弱關系的變換。也許共生的關系不再長久,競争才是真正的内核。
 
其實很多産品是自帶流量的,比如傳統快銷行業中的“通貨”,開便利店沒有可口可樂或者農夫山泉,是不太行的。或者有一些可以引流的商品,比如蜜雪冰城1元1杯的冰水,幾乎沒利潤,就是吸引流量。再比如星巴克的依雲水,它的作用就是以自身價值爲咖啡品類做襯托,爲主打産品吸引流量。
 
那麽渠道端的流量呢?最典型的流量生意的渠道,就是各大電商平台,這個大家比較熟悉。商品廣告位,競價,直通車等等,都是在以渠道流量資源變現盈利。傳統渠道終端,也蘊含着巨大的流量富礦。最基本的,在萬物皆媒的視角下,終端的曝光就可以看作是流量位。而對于上市的新品,渠道端的陳列意義更爲重大。
 
比如7-Eleven便利店之于元氣森林。
 
便利店流量覺醒
我們說回元氣森林,雖然前途似錦,但年輕的它還遠遠沒有達到終端通貨的地位,在傳統粗放的零售終端不占優勢。渠道視角下,元氣森林的走紅,與便利店渠道的發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。
 
可以說,元氣森林在終端最先突破的,就是便利店,因爲兩者的客群實在太過相似。便利店藏于辦公樓與商業區,是公司職員的能量補給站,心靈栖息灣。品類爲快節奏辦公族量身定做:輕加工飲料與食品、精品包裝零食、精品包裝飲料等。
 
和可口可樂、康師傅等傳統飲料品類相比,元氣森林系列産品的價格要貴上50%,甚至100%。如若單純與傳統通貨對比,元氣森林這價格毫無優勢,也很難突圍。而城市便利店就不一樣了,精品飲料,新潮飲品,花樣繁多,不一而足,元氣森林的價格就顯得很有張力。
 
元氣森林的顧客群體,是部分追求健康、愛瘦并嗜甜的年輕白領,客群方面可謂精準匹配。另外,便利店終端的新零售模式也給新品以高品牌勢能的顧客印象。
 
線上的宣傳再天花亂墜,以零售爲主的飲料産品的主要消費場景依然是線下。面對新品類,用戶的嘗試心理是:“買一瓶喝喝看”而不是“買一箱囤着試試”。
 
7-Eleven的統計數據顯示,20 歲至 40 歲消費者在便利店消費人群中的占比已經達到 88%。從客戶構成來看,公司職員爲主要消費人群。因此,便利店需要的是有别于其他渠道、精準定位于客單價與毛利率較高的精品餐飲産品。供應鏈體系方面,便利店擁有完善的冷鏈物流與倉儲體系。
 
如今的便利店業态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,并進入了快速崛起階段。它特殊的戰略地位,決定了它珍貴的流量屬性。這部分客群追求品質,爲健康買單,有一定的消費力。這完美的用戶畫像,是多少企業戰略定位瞄準的人群?
 
所以作爲終端,便利店已經不滿足于爲人作嫁。除了傳統的餐食生意,它們也逐漸向着其他品類擴張。比如直接對标元氣森林,味更美價更廉的7-SELECT氣泡水。渠道優勢、價格優勢、産品優勢,對元氣森林造成三重降維打擊。幹掉你的不一定是表面的對手,也可能是一直并肩的朋友,就問你怕不怕?
 
沒錯,便利店的覺醒是流量框架下的狂舞。便利店推出的産品門道也特别多,多以快銷爲主。比如7-Eleven旗下的7-SELECT,便利蜂旗下的“蜂質選”。
 
7-SELECT與蜂質選的選品大多傾向于生活消費品,豬肉幹、面包幹、水果、山楂條之類。蜂質選的産品包裝都寫着這樣一句話:“從尋找産地,到原料甄選,再到資質審核,爲品質生活層層把關,隻爲質選優品。”
 
這路數像極了網易嚴選與小米有品,妥妥的流量升華法。而便利店定制的産品可不僅僅因爲終端流量,更是結合了自身渠道系統的終端銷售數據進行反向定制,更精準的預測需求從而打蛇打七寸。
 
7-SELECT這次的反應速度如此快速,試想将自有品牌的氣泡水與元氣森林擺在一起,得到的對比效應将多麽奇特。元氣森林的宣傳攻勢反倒成了“爲人作嫁”,7-SELECT隻需靜靜地吃定品類的認知紅利。
 
渠道流量冷思考
脫離便利店的領域,我們發現餐飲終端,有着類似的“流量霸權”。
 
比如我們熟悉的海底撈。作爲中式餐飲闆塊最牛的餐飲企業之一,海底撈給我們的印象是服務好、品質高、連鎖多。但從餐飲終端的身份認知它,你會有新的發現。
 
酒飲的重要消費場景就是餐桌,三五好友,歡聚一堂,開懷暢飲。餐飲終端的一個戰略意義是,是酒飲接觸消費者的重要流量窗口。消費者對酒飲的認知,很多時候是在餐飲終端進行的。
 
于是沒想到的事情再次發生,海底撈有了自由品牌的精釀。充分發揮自身品牌勢能,肥水不流外人田,自己的流量養自己的精釀,火鍋企業造起了酒,并且在電商平台也賣得很好。
 
精釀啤酒的競争對手是火鍋店,搞笑不?
 
 
渠道端,這樣“不務正業”的跨界,隻會越來越多。終端的勢能,遠超過我們想象。
 
除卻零售、餐飲行業,互聯網産業的各種“跨界”也可以用相同的邏輯理解。微信爲什麽做金融?騰訊、愛奇藝、優酷爲什麽做自制綜藝?小米生态爲啥可以做那麽多品類?答案都是相似的。
 
保持足夠的警惕,你的真正的對手正隐藏在暗處凝視你。

原文鏈接:https://jiankeweb.com/articles/2317.html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 百度收錄:

網站版權聲明 1 本網站名稱:劍客自媒體
2 本站永久網址:https://jiankeweb.com
3 本網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來源于網絡,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侵權,請聯系站長 QQ1963220216進行删除處理。
4 本站一切資源不代表本站立場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5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發布或轉載任何違法的相關信息,訪客發現請向站長舉報
6 本站資源大多存儲在雲盤,如發現鏈接失效,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更新。

0
顯示驗證碼
沒有賬号? 注冊  忘記密碼?

社交賬号快速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