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用户是让你的产品走向神坛的必经之路

frc-60d9d7fc6ca5db7d3758f5a1deaaaf08.png

NO.112

1.
我最近看了三本书,都是关于线下门店的书籍,这两本书籍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“研究用户”。
 
研究用户这个词就大的很,研究用户的什么呢?
 
心理?行为?场景?
 
《顾客为什么购买》这本书里面有一个观点:购物人类学。
 
这东西说得比较大,简单点说就是追踪并记录人类购物时的行为和状态,事后对该记录进行专业的分析。
 
干扰效应
 
有个例子说,一个商场的通道里面摆放了一款老人的商品,但生意一直不好,后来经过大量的监控录像分析发现,每一个老人在挑选商品时,一旦有小孩子从老人身边快速打闹着跑过,老人就会立刻放下商品离开。
 
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将该商品货架搬到了离过道较远的位置,但仍然保持在通道内。之后的销量便提升了起来。
 
为啥有小孩子跑过,老人就不买了呢?
 
原因是,老人总担心小孩子会撞到自己,这个底层逻辑书里面叫做“干扰效应”,即人们在专注挑选商品的时候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,将极大提升放弃本次购物的欲望。
 
很常见的就是你在商场的门口可能看到一些摆着货架的小摆摊,你正在挑选东西,却被路过的人碰到了身体,这时候你很大可能会放下商品直接走掉。
 
广告牌
 
这一点做广告行业或者做文案策划的童鞋,我觉得可以看看。
 
在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因素里面,提到了一个点就是“广告牌效应”,啥意思呢,就是说:字体的大小、多少与顾客行走的时间相关,即时间和空间的关系。
 
打个比方,高速路边上的广告牌你觉得应该怎么设计?
 
第一必要条件是:字体要大大大!!!
 
第二必要条件是:文字要少少少!!!
 
为啥
 
因为高速路不会有人慢悠悠的行走,路上都是车子,速度会很快,时间会很短,可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,如果你写的字太小,写的字太多,根本没人会看得清或者看得完。
 
哪些地方可以做字体小和文字多的广告呢?
 
餐桌上、地铁里、电梯口、步行街、商场入口等等可以让人停留或者脚步放缓的地方就可以这么做。
 
而且,广告的位置必须要是符合人类观看习惯才行,一般而言,人类的眼睛最容易注意一个人膝盖以上的部位,太低了,不行,太高了也不行,没人会低着或者把头抬的高高的走路。
 
最理想的位置就是平视,让用户只需要平移目光即可触及广告位置。
 
然后说说作者给消费群体排了个序,我觉得比较有意思,就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,作图我嫌麻烦,就懒得做了。
 
TOP.1:女+女
TOP.2:女
TOP.3:女+小
TOP.4:女+男
 
其他的不做多解释,说说第一个“女+女”为啥是top1吧。
 
如果女人拉着自己的好朋友或者闺蜜去买东西,肯定消费比平时与其他人一起要高很多,而且买的件数也会比平时多。
 
因为这里面有两个逻辑叫:攀比和怂恿。
 
哈哈,听起来不怎么样,我不是女性所以,不确定你们如果和闺蜜去买东西是否会超出预期的消费,但我感觉好像还是有些道理啊。
 
比如,a女人说买只口红,嗯,很漂亮,于是可能会说:诶,要不你也买一只?
 
你看,这就是“怂恿”,哈哈。
 
攀比的可能性也存在,a女人买了些化妆品,化妆品或者护肤品在女人眼里代表啥?代表着美丽,代表着资本,所以,也有可能会在心里做个攀比,总不能输给人家啊,虽然是闺蜜…
 
以上只是个人yy,没做过调查是否属实,女性朋友可以对号入座。
2.
 
铃木敏文说,消费就是心理战
 
而且,他有个经营原则:从来不对标竞争对手,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
 
这句话真的应该好好理解下,甚至你可以当作自己的经营原则也行,一切的目的都是在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,每一天都在研究用户,每时每刻都在满足着用户。
 
这样的经营理念怎么可能没有客户呢?
 
而且他个人比较反对的经营特征是有两点:
 
第一是不愿意做出改变,沉迷于之前的经验,即存量技能。
 
第二是一味的出奇制胜,只顾着眼前的利益。
 
他觉得这两种特征都走不长远,只有为顾客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的拥有顾客。
 
这人是很牛的一个人。
 
我简单说下他的经历。
 
刚开始是个小职员,自己有很多想法,想出了一个做杂志的想法,然后跟公司提出后,公司拒绝了;之后他感觉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,恰好这时候有个好朋友告诉他,说伊藤洋华堂在招人,然后铃木敏文就去了。
 
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满口答应说:我们会帮你实现愿望的。
 
反正最后就是被骗去做商场的工人,好像是售货员来着,之后怎么办呢,又不想轻易换工作,于是就干下去。
 
慢慢的还是干出了些名堂,被派到美国出差,在美国看到了7-Eleven便利店,日本当时是没有这种便利店的。
 
于是就总部说咱们也开个这种店,好说歹说,总算同意。
 
1973年年底签订了合同,在日本开了店,但美国那边的条件是,8年内必须开店达到1000家,并且只有0.5%的提成,否则就取消合约。
 
最终还是签了合约。
 
这个目标铃木敏文只用了4年达成了,1991年反向收购了7-Eleven的母公司(美国南方公司)
 
 
铃木敏文的经营法则总结起来的话就是:满足消费者,研究消费者心理
 
3.
 
增田宗昭的茑屋书店T卡会员占了日本人口的一半(6000万),多恐怖。
 
这位牛人同样是非常注重顾客的体验的,甚至到了很“疯狂”的地步。
 
员工上班,制服必须只能是黑白两种颜色,为啥?
 
因为员工穿的太艳丽会抢了顾客的风头。
 
《茑屋经营哲学》是他写的,他十年时间写了将近1500篇日记,这本书也是从其中筛选出来的。
 
从最开始的第一家店诞生,到目前的1400多家书店的经历成长。
 
我看了一些书,我发现了一个牛人的特征,你看那些不论国内国外的很成功的人,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习惯:阅读。
 
查理芒格、巴菲特、村上春树,包括国内的你知道的那些成功企业家或者知名人士,都有这样的习惯。
 
阅读,记录,跑步…是他们的共同特征,这并非他们成功的唯一特征,但一定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。
 
增田宗昭的经营理念是:让客户的体验超预期。
 
超预期就肯定需要去研究用户,这是必然的。
 
他常年研究用户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呢?
 
从最开始的CD租赁到书店,到最终的“生活方式”,他的研究颠覆了很多人们对书店的传统眼色。
 
比如,很多人认为书店一般是上午十点钟开始营业,但他却偏偏早上七点就开门。
 
比如,很多人认为书店里的书不能拿到咖啡专区去,但他却偏偏允许人们可以将书籍带到咖啡专区,你在你身边所看到的书店里很多人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,就是从他这里传过来的。
 
而且,他认为,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店铺,不是卖货的,不是书店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,是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。
 
所以,他在店里面增加了很多相关的业务和服务。
 
比如,你在看旅游书籍的时候,你旁边就有一家旅游服务公司;你在瑜伽书籍的时候,你走几步就能看到瑜伽训练的服务,你在看美食书籍的时候,你转角就会看到美食店。
 
你说,这样的设计,咋可能不让用户满意。
 
基本上包含了你生活中所能够接触的到所有生活方式,人们享受这样的体验,想看书就看书,在书中看到什么新鲜的就可以在这里找到体验的地方。
 
真香!
 
讲了这么多,看出特征了吗?
 
上诉所讲的,全都围绕一个核心来展开:研究用户。
 
咋样去研究用户呢?
 
我自己的一些观点是:通过数据对比和定型调研,即大量的观察,走访,并寻找差异化。
 
研究这东西从来都急不得,一定得慢慢来,因为它背后本身所依靠的还是大数据的支撑,需要有足够的数据量,才能够得出足够准确的结论。
 
4.
 
说到差异化,就顺便说一下今天工作中的一个小事情。
 
我让组员建立一个xxx通知群,最后她建了一个xxx交流群。
 
然后就把二维码发到了其他我们加入的群里面去炸了一波,最后基本被踢了。
 
我好气啊,虽然我心里不愿意在和人沟通的时候去说“你明白了吗?、”你懂了吗?“,因为感觉这样说好像是在贬低别人的智商;
 
但是有时候啊,真的需要跟对方再三确认啊,不然,他们可能真的不能够明白啊,虽然她当时说嗯,知道了。
 
但我现在想一下,也许她是并没有听清楚或者对我的意思有误解…哎!
 
然后我就给她说:我们是一个新产品,当地的用户对我们并没有认知感,而当地的老牌竞品已经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了产品认知,至少也还是有些忠诚度的。
 
竞品建立的群叫做xxx交流群,我们如果跟着建立交流群并且去竞品群里炸一波的话,你觉得有多少人会进入我们的群?
 
显然很少,为啥?
 
因为用户已经在xxx交流群里面了,为啥他还要进入一个交流群?而且这个群还是个不熟悉的产品,并且群里也没什么人讨论话题。
 
所以,我们要寻找差异化,找准一个点去突破。
 
我这个点其实就是结合我们产品本身的一个核心功能点去打,即xxx通知群。
 
这是刚需,对于当地人来说,他们要查询xx的名单很麻烦,所以,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,让他们直接可以人性化的查询。
 
而且我还说,凡是进群人都告诉他们,我们这个群是xxx通知群,会第一时间通知各位,请各位保持关注,不要屏蔽。
 
之后我看到竞品也在群里面说,我们也可以通知大家…
 
竞品的运营做的实在不怎么样,我目前看到的所有竞品好些都在效仿我们的做法。
 
我之前对早报和问答做了改变策略(不把所有信息都全部展示的图片),用户要查看答案需要扫码进入产品才行,而之前的做法是将答案直接给出来。
 
前几天看到一个竞品也开始沿用我们这种策略。
 
甚至还有些竞品干脆文案都懒得想了,直接根据我们出的文案去伪原创一个。我之前日记中提到过,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转发语的事情。
 
当然,还有些情况是竞品已经在做,但我们因为产品功能没有上线所以并不好去操作,其实啊,他们的策略要么是沿用我们的,要么是我们早已策划好的。
 
当然,给服务号引流这个策略是竞品开始做的,之前吧,我们的主要重心还是在公众号,后来发现,对方的很多渠道都改成了服务号,我一想,这思路没问题啊。
 
完全行得通啊这个,所以,后面我们也将改变策略,会将大部分的渠道都引流到服务号上面去;我之前也写过把70%的流量往服务号上面引的日记。
 
题外话:我上次说过我们产品那边搞了个榜单,我所表达的观点是不适合,这不,昨天开会讨论的时候,遭到了老板的严厉反对,这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事情。
 

frc-6cea5fb9974d42d8b1db12d6dcf8e44e.png

?上面的文字是之前的日记截图

好了,今天的核心观点是通过三本书籍来表达研究用户的重要性,感兴趣各位可以去搜一些相关的知识点。
 

-END-


回复“私域”免费获取私域流量资料大全

回复“地图”获取26个各行业知识能力图谱

原文链接:https://jiankeweb.com/articles/814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